《中国流动人口的健康损耗:现象及机制》

孙楠

人口流动既是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特征,也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地理过程。本书整合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详细剖析了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累积劣势理论以及累积不平等理论,在解析流动时间对于流动人口健康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流动人口健康损耗的异质性、所受到的调节效应以及作用机制。

第一,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增加,自评健康水平提高。尽管性別健康差异近年来有所减小,但基于大部分健康指标的结果仍然表明,女性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差于男性流动人口。此外,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学历分化,这种梯度模式主要反映于较低学历层次。

第二,流动过程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具有风险累积的性质,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损耗,且随着流动时间增加,流动人口相对本地居民的健康优势会转为劣势。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健康风险的累积还具有不均等性。在个体生命历程中,较晚的流动时机对于流动人口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在较为年轻的出生队列中,流动人口的健康损耗更加严重。各类资源禀赋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损耗具有调节作用,但调节方向及程度会因不同的资源类型、健康指标以及流动者性别而异。

第三,流动过程相对流动人口健康而言的风险累积性质,与结构性因素作用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劣势处境有关。流动人口在社会心理、就业质量以及可及资源等方面的劣势处境,通过塑造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环境的具体特征,影响流动人口的行为模式,以及改变流动人口的心理感受等具体路径,与不良健康结局发生关联。最终,随着流动时间的推移,劣势处境形成一系列不利事件和经历的堆积,从而产生流动过程中的健康损耗。

为此,笔者提出,抑制流动人口的健康损耗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将健康干预的端口前移,优化流动人口的社会生活体验,推动建设流动人口友好型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禀赋要素,从个体、社区、社会三个层面强化流动人口的资源积累,增加其应对健康风险的弹性;第三,识别不同特征流动人口的健康风险和健康需求,在促进该群体整体健康状況的政策导向下,向流动人口中的健康弱势群体予以更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