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互补替代”效应:理论与实证》

时间:2023-05-30

2023年5月24日,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口研究所、四川省人口与发展数据实验室联合开展的2023年第五期师生阅读分享活动在通博楼A509顺利举行。

本次阅读分享活动由2021级人口学博士研究生杨舒雯介绍刊载于2022年第1期《人口研究》的论文《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互补替代”效应:理论与实证》(作者:穆怀中)。随着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少子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家庭养老能力和观念都在渐渐地发生变化。在家庭中子女较多的时代,家庭子女养老是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主要支柱。随着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较重的养老负担使得子女养老的合意水平和理想状态难以实现,这就提出了老年人从青年期的劳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养老储蓄的问题。基于生命周期均衡收入分配原理,文章构建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适度水平及其“互补替代”数理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经济结构优化。研究发现:(1)在家庭子女数量增加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条件下,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存在“替代”关系;在延长劳动年龄条件下,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存在“互补”关系。(2)家庭子女的数量从三个到一个,子女养老适度水平系数下降,个人养老适度水平系数为上升;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替代均衡时点是家庭二孩,均衡适度水平系数均为0.25;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边际替代效率递减。(3)老年人寿命延长,带来家庭养老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子女养老系数下降,个人养老系数上升且上升速度大于子女养老系数下降速度。(4)劳动年龄延长,子女养老系数不变,个人养老系数降低,边际替代率MRS为零,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存在“互补”关系。劳动年龄延长从60岁到65岁,个人养老系数从0.25降到0.178。(5)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之间存在“互补替代”效应,及其替代均衡时点与人口学生育更替水平2.1存在契合效应,以及倒V曲线右移动效应和左移动效应。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得出如下启示:(1)应积极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努力推动总和生育率回升至更替水平附近。(2)应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意识,树立个人养老保障占主导地位的养老保障意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风险。(3)应适时延长劳动年龄,缓解国家和个人生命周期养老压力。

对于这篇文章,杨舒雯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认为该文章从选题方面来看是实践积极老龄化、提升老年群体生活福祉的一个重要议题,针对两种养老方式的“互补替代”效应及其均衡时点进行探讨,对于实现更有保障的“老有所依”极具现实意义,为读者理解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作者的论证视角较为独特、理论框架搭建扎实,文章脉络清晰、行文严谨,对我们的日常写作和研究也有所启发。此外,杨舒雯同学还就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的现实逻辑关系以及文章谈及的“均衡点”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讨论。

2021级博士研究生陈芊扦认为,作者尚未具体说明老年时期储蓄开始时间及储蓄量,因此在生命周期及收入的划分上还值得进一步讨论。此外,文章采用静态方式将收入分配给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但实际收入是动态变化的,文章的理论框架是在较为理想状态下构建的。最后,关于文章的三点政策建议,陈芊扦同学从个人角度谈及,当前青年人有来自养小、事业及养老等各方面压力,而文章呼吁现阶段要二孩及养老储蓄、未来要延迟退休,在感性上接受度不高。

2020级博士研究生陈广坤认为,文章的理论分析出发点是生命周期均衡收入分配原理,通过将个人生命周期划分为少儿及读书期、劳动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探讨个人生命周期内收入均衡分配的逻辑关系,并由此对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进行理论界定。对于文章将少儿及读书期的均衡收入分配系数处理为“父母对子女的供养投入系数,也是子女未来赡养父母的给付系数”的做法,陈广坤同学提出疑问:一般意义来讲,父母对子女的供养和子女未来赡养父母的给付很难完全相等,也就无法在理论上将“父母对子女的供养投入系数”与“子女未来赡养父母的给付系数”划上等号。

倪诗蓓老师认为,文章范式严谨,行文流畅,是一篇很不错的学术论文。然而,从人口学角度来看,该文仍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地方。在一些变量的选取上,如年龄划分(何时进入劳动年龄),对于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群体不一定具有适用性,因为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使得进入劳动的年龄推迟。另外,文章偏经济学,是从比较宏观角度来分析的,后续研究可以关注微观层面的养老水平,比如个人养老收入的水平、个人养老后的消费水平、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供养水平等方面。

师生阅读分享活动旨在提升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方法理论、学术演讲等方面的能力,为研究生开阔学术视角、加强问题意识与学术积累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场景与环境。同时,也向所选读专著或论文作者的学术贡献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