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 |《人口集聚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考虑集聚动态的效应与路径》

时间:2023-05-08

2023年4月24日,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口研究所、四川省人口与发展数据实验室联合开展的2023年第三期师生阅读分享活动在通博楼A509顺利举行。

本次阅读分享活动由2021级人口学硕士研究生何泰屹介绍刊载于2022年第9期《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论文《人口集聚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考虑集聚动态的效应与路径》(作者:于潇,徐英东)。该文从剖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一论述的现实指向出发,引出人口集聚及其经济效应探讨的现实基础与延伸价值。之后系统回溯人口集聚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脉络,生动呈现与人口集聚相向而行的创新创业的发展历程,引出了创业活跃度的现实价值与潜在研究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人口集聚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机制的必要性。此后,作者系统阐述了人口集聚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机理,并审慎提出了4个假设。针对研究假设,作者使用2008—2019年中国224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引入历史建成区面积作为人口集聚的工具变量,实证检验了人口集聚影响创业活跃度的直接效应与间接路径。研究结果发现:(1)基准估计结果:在控制一系列控制变量、时间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的前提下,人口集聚能够促进城市创业活跃度提高。人口集聚程度每提高1%,城市创业活跃度上升0.00481%,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系数为0的原假设。(2)内生性问题:引入工具变量后,人口集聚程度每上升1%,城市创业活跃度上升 1.006%,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系数为0的原假设。(3)滞后效应:人口集聚滞后一、二和三期变量对当期创业活跃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滞后四期变量系数不显著。滞后一期人口集聚程度每上升1%,当期创业活跃度上升0.803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滞后两期人口集聚程度每上升1%,当期创业活跃度显著上升 0.794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滞后三期人口集聚程度每提高1%,创业活跃度提高0.8725%,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4)人口集聚滞后两期变量通过市场需求影响创业活跃度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4. 45%。综上,人口集聚可以通过扩大市场需求提高城市创业活跃度。(5)人口集聚滞后两期变量通过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创业活跃度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比 2. 60%。综上,人口集聚可以通过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6)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集聚影响创业活跃度的系数均为负值,但系数并不显著。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变量对创业活跃度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且中小城市的影响系数远大于大城市。

对于这篇文章,何泰屹同学采用将文章内容与本人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相结合的方式分享了学习体会。从值得肯定的方面来看,第一,这篇文章具有非常明确的论证要点与清晰的行文思路。在引言部分回扣主题,在文献综述部分深化价值,在理论机制部分按点阐述,在实证部分呼应理论,在结论与建议部分将文章的应用效果适度拔高。第二,这篇文章有非常真实的价值关切。人口集聚的经济效应是国家政策制定的有机考量部分,对其深入的探讨本质上就是在对政策的发展提供经验支撑,从而有利于政策的优化。第三,这篇文章的方法使用较为得体与自洽。方法本身并没有最优,但在既定研究对象的框架中,在回应理论与阐述见解的支持力度上是有高低的。这篇文章在使用方法的时候,同理论机制进行有机结合,明确了方法使用的合理性,从而使其结果具有科学性。值得深入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在使用工具变量法来解决内生性问题的设计值得学习。从有待进一步讨论的方面来看,第一,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创业活跃度采用新建企业进入指数的理论基础与操作化思考过程在阐述力度上存在拓展空间。第二,理论机制分析部分的第二条路径与第三条路径与实证检验的对应性方面有待提升。第三,尽管异质性检验阐述了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在人口集聚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效果上的差异,但并未测算出中国人口集聚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拐点。

针对此篇文章,徐茅娣老师认为,整体来看,该文议题新颖,研究方法规范,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关于因果关系的深入探讨,启示读者对相关性探讨也需有深度。然而,“创业活跃度”作为该文的重要解释变量,文中却似乎未提及对其操作化的具体过程,启示师生在研究中注意对重要解释变量的操作化过程进行适当说明。

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曼丁联系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展开思考,对土地流转现存困境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因素在于个体观念和社会保障。2021级硕士研究生陈杲然结合生活经验与乡村振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土地流转是乡村农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应当加强对这方面的讨论与研究。

2021级博士研究生刘庆昇认为,对于文中的中介效应来说,借鉴温忠麟老师的传统三步法,可以在机制变量到被解释变量这一步使用已有经典文献做证明,仅用x对机制变量做回归即可。刘庆昇同学还提出,聚集真的不好吗?聚集会带来拥堵吗?一般认为城镇化和聚集可能带来各种城市病,因此聚集有一个最优值。陆铭老师曾做过一个研究,说明聚集反而可能缓解拥堵,外围疏解所需的就业通勤反而会加剧拥堵,给聚集的问题带来一个新的视角。

李文利老师认为,如果将本文的结论和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结合起来看,可以合理推测人口聚集与创业活跃度之间可能呈倒U型关系。在到达临界点之前,人口聚集会促进创业活跃度,此阶段应该鼓励人口聚集。当人口聚集程度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抑制创业活跃度,则应进行人口疏解。

师生阅读分享活动旨在提升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方法理论、学术演讲等方面的能力,为研究生开阔学术视角、加强问题意识与学术积累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场景与环境。同时,也向所选读专著或论文作者的学术贡献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