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口研究所、四川省人口与发展数据实验室联合开展的2023年首期师生阅读分享活动在通博楼A509顺利举行。
本次师生阅读分享活动由2020级人口学博士生陈广坤介绍刊载于2022年第9期《管理世界》的论文《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投入与教育不平等》(作者:张川川,王玥琴)。该文在教育减负思潮和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探讨了学生在校时长的减少对课外学习负担、家庭教育投入和学生成绩离散程度的影响。
文章基于2013—2014学年和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运用OLS回归和工具变量法,发现学生在校时长的减少会导致其课外学习时间增加,并且促使父母辅导子女学习的时间投入增加,低教育水平父母的就业概率下降;学生在校时长的减少还会加剧班级和年级内部学生成绩的分化,造成教育结果不平等。文章认为,在校时长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异质性影响是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原因;在校时长缩短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非农户口的学生课外学习投入的增加幅度更大。对于可能影响家庭教育投入的其他因素,文章发现学生家庭背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对家庭教育投入具有较强解释力。该文为当前我国实施“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
对于这篇文章,陈广坤博士从选题重要性、引言写作、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中的交互项使用等分享了阅读体会。他认为文章在我国“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下,研究学生在校时长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十分有意义,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教育减负与学生成绩和个人发展、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公平性之间关系等研究相对不足,这便体现了文章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启示意义。他从文章引言部分运用散点图和折线图对重要变量关系的刻画、文献综述部分围绕核心关键变量梳理文献以及实证部分运用交互项进行异质性分析等方面分享了学习收获。此外,他也提出了对该文的疑惑,如缺少学生在校时长影响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理论分析或理论支持、学生内生动力变量未加入基准回归等问题。

陈广坤博士分享结束后,与会师生均对此次学习发表心得体会。
杨舒雯博士围绕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对于异质性分析,用交乘项和分组回归在什么情况选用?哪个结果可信度更高?二是关于“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几个指标的选取,文中所选的几个问题都是偏“被动”的问题,跟人们日常认知的内在学习动力的含义有差距。李文利老师认为交互项回归是基于全样本,而分组回归可能存在个别组样本量过少、估计效率较低、组别之间系数无法比较的问题;并建议可以尝试做了交互项回归之后,再尝试用分组回归来说明a对b的影响。另外,指标选取的不一致很大程度由数据的可获得性造成。
陈芊扦博士就如何合理搭建理论分析框架,以及如何进行理论分析能更有效地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探讨。李文利老师认为,理论分析是必不可少且举足轻重的。具体操作性取决于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现有理论的支持程度;研究需要有理论导向,但若研究议题本身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持,可适当减少理论分析篇幅。同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四本论文写作类参考书目,供学习使用。
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卢俊杰分享了对该文的理解,他认为文章的实证设计十分规范,虽然可能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但应用型文章的研究结论和启示意义更为重要,尤其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参考价值。
2021级硕士研究生陈杲然请教了分享人关于“数据年限是否和双减政策相距过久的问题”。陈广坤博士从研究问题解读的角度回答了上述问题。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曼丁则在陈杲然同学的发言上进行补充。她认为,数据主要证明了过去20多年间,通过以缩短学生在校时长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减负没能有效降低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和家庭教育投入负担,相反增加了家庭在子女照料、陪伴和学习辅导方面的时间投入。

师生阅读分享活动旨在提升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方法理论、学术演讲等方面的能力,为研究生开阔学术视角、加强问题意识与学术积累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场景与环境。同时,也向所选读专著或论文作者的学术贡献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