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学会2022年年会于2022年7月21日开幕,各分论坛于线上线下分别召开。7月23日全天,实验室与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发展”分论坛于线上顺利举办。会议分上午和下午两个半场。上午的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王学义教授主持,共6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陈富永研究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杨成钢教授分别进行点评。下午的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杨帆教授主持,共7名学者进行主题发言,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周学馨教授、四川大学王卓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会议共持续近7个小时,80余人线上参会。
上半场的会议于9:00开始,王学义教授首先对参会人员表示欢迎和感谢,指出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发展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随后进入主题发言环节。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杨舒雯首先进行了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报告。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过去20年间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格局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变动过程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报告从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何泰屹的报告题目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再分布研究——基于‘六普’与‘七普’数据的分析”。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呈现,并在全面考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情况下,对人口再分布的要点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地理分布保持动态均衡,人口增长率保持升降错落,人口空间格局表现为人口聚集与人口流失复杂交织,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率有序相嵌。
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罗杨帆分享了“独生父母愿意打破代际传递生育多孩吗?——基于成渝地区476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基于有关调查数据,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代际支持和文化观念四个方面考察独生父母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状况的改善对独生父母的再生育意愿总是具有提升作用;代际精神支持所带来的心理因素对独生父母再生育意愿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育儿给女性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大于男性,这也使得男性独生父母的生育意愿高于女性。
重庆市委党校赵智老师发言的题目是“网络使用、三孩生育意愿与冠姓嵌入——来自成渝地区的证据”。研究基于成渝地区1812个处于婚育年龄段居民的调查数据,考察了网络使用、子女冠姓对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使用多侧面影响个体三孩意愿、正向影响子女冠母性的想法,此外子女冠姓在网络使用和个体三孩意愿的关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陈芊扦分享了报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比较研究——基于成都市与重庆市的比较”。通过对成渝两地11项人才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与比较,揭示了两地人才政策存在的共性特征与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人才政策优化的建议。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丁弋元老师进行了题为“新形势下返乡人员自我角色认知的调查分析”的报告和相关讨论。此项研究以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为空间范围,开展问卷调查和座谈,对返乡人员自我角色认知进行调查分析。围绕研究主题,讨论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上午的主题发言结束后,陈富永研究员、杨成钢教授依次对前三个报告和后三个报告进行点评,就研究的选题、方法、内容和结论等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并就研究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各位发言人也依次进行了回应和讨论,上午的会议结束。下午的会议14:00开始,杨帆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王卓教授与博士研究生李梦鹤分享了题为“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对城市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的成果。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成都市居民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公共服务、家庭政策和生育意愿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生育成本的考察中,养育与教育环节因其持续时间更长而较生育环节更能影响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仅提供生育支持性公共服务难以激发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还需进一步提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具有性别视角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较一般的生育支持措施而言更能影响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
西南财经大学谭远发教授与博士研究生朱春霞分享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竞争力发展格局研究——基于‘六普’与‘七普’的比较分析”的报告。基于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口竞争力发展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发现有:成都市和重庆市较之其他各市的人口竞争力相对优势更明显,且人口竞争力指数排名前二;人口竞争力变化的LMDI分解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规模增长普遍放缓,其对人口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人口结构优化和人口质量提升是影响人口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
西南石油大学王晟哲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策略研究”。研究引入全域和局域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人口重心和空间偏度模型,以人口密度、人口重心以及经济及其协调性重心考察、刻画人口集聚水平和质量;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空间分布影响机制的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
随后,重庆市委党校周学馨教授对三位发言人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对相应研究在内容上、思路上都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见解,并分享了关于中国养老体系完善的思考。三位发言人依次进行了回应,随后会议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刘金华研究员、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杜云晗博士分享了题为“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收入不平衡的结构演化:测度与特征识别”的研究成果。研究采用结构基尼系数估计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城乡经济不平衡进行测算,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对全国城乡收入不平衡贡献大幅降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绩效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西部农村地区对于全国城乡收入不平衡贡献普遍降低,一定程度上说明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城乡要素配置和使用的“堵点”“瘀点”相比过去有所减少。
西南医科大学熊升银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2006—2020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42个地区相关数据构成分析样本,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并对人口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报告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影响人力资源区域分布,造成人才增长极和人才洼地并存的二元悖论,产业结构是主导人口空间集聚的最大向心力。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曼丁进行了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研究”的发言。研究运用R型层次聚类分析筛选出27个指标,基于熵权法、队列要素预测法构建模型和预测基准,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指数2020年为0.7034,根据模型定义处于优良状态,发展协调度良好,但可持续性面临复杂局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受到很强的制约,影响发展速度,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实现高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冯一桃分享了“降水量是否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分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报告。研究以自然环境作为变量,考察其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影响。研究认为,根据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降水量影响该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且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四川大学王卓教授对四位发言人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分享了对有关主题的看法,并针对性提出各项研究的改进建议,四位发言人也依次进行了回应。在与会人员“合影”留念后,杨帆教授对中国人口学会提供宝贵交流平台、分论坛联合主办单位以及分论坛十三位发言人、四位点评人、主持人、线上线下参会的全体师生学者表示了感谢,建议未来不断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力度,协同推进区域人口数据的整合和共享,进一步强化区域人口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中国人口学会2022年年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发展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