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积极应对老龄化——实验室研究员在《中国人口报》发表理论文章

时间:2022-11-21

来源:20221116日第7125期《中国人口报》理论版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日,实验室研究员徐茅娣、刘芹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人口报》理论版发表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了多项重要部署。其中,报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等内容。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享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健康中国”作为我国健康治理的新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共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了包括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在内的十多项重大专项行动,并对各项行动设置了可测量、多层次的约束性、倡导性和预期性指标。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党中央历来关心和重视老龄事业,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明确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为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从核心目标看,健康中国建设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宗旨。但同时,二者在针对人群、重点任务等方面各有侧重。比如,健康中国建设以全民健康为根本目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则以有效应对我国老龄社会形态演变和人口老龄化现实挑战为核心出发点,强调不断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健康中国建设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产业为重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则强调促进老年人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统筹发展。不过,随着全社会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健康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从“大健康”的角度认识老年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参与和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个支柱;促进健康老龄化不仅要做好老年群体健康服务,更要从全生命周期抓起。就此而言,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需要全人群的共同参与,都需要将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所有政策设计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当下,要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下两个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要重视对老年人的综合能力评估。健康一词有很丰富的意涵,其不仅仅是指生理、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包含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与社会经济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树立健康老龄化理念,不能仅停留于作为人口素质指标之一的健康状况的关注,还应重视对老年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能力的评估。

二是要强化老年人在相关行动中的主体地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同愿景,体现了政府作为基础性保障主体的庄严承诺。而在此基础上,如何促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目标的实现,仍需聆听老年群体的声音和诉求。目前,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在老年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实践中更多强调政府、机构或社会力量能够给予老年人何种资源和帮助,而对老年人自身可能参与或主导的实践行动则讨论有限。随着老年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健康状况的不断改善,应该鼓励老年群体表达需求并参与相关工作,充分发挥老年群体主体性,促进符合老年人愿望与福祉的社会参与的实现。